職場霸凌,對許多人來說,也許是在報章雜誌或新聞報導才會看到的詞彙,但對小美(化名)來說,卻是一段揮之不去的噩夢。她每天上班,都得提心吊膽地面對主管冷嘲熱諷、同事刻意孤立,甚至在工作群組裡被公開指責。這種「職場霸凌」不僅影響她的工作表現,更嚴重動搖了她的自信心與身心健康。那麼,究竟什麼是職場霸凌?它有哪些常見型態?台灣職場又該如何識別與處理這樣的問題呢?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「何謂職場霸凌」,並結合台灣在地經驗和專業觀點,帶你看清這個你我都可能面臨的職場陷阱。
內容目錄
什麼是職場霸凌?【Featured Snippet 精確解答】
職場霸凌是指在工作場所內,個人或團體透過持續且有系統的言語、行為或態度,對特定員工進行心理、情感、甚至身體上的傷害或排擠,導致受害者產生壓力、焦慮、恐懼等負面心理狀態,影響其職場表現與身心健康。這種行為常見於同儕之間、上下屬關係,甚至也可能發生在員工對主管的情況。
台灣職場霸凌的現況與定義
地方用語與文化背景
在台灣,「職場霸凌」有時會被稱為「職場壓榨」、「辦公室冷暴力」、「公司小圈圈」等,這些名詞反映出本地對職場霸凌的多元理解。根據勞動部《職場霸凌防制指引》,職場霸凌包含長期、重複、具敵意或貶抑性的言語與行為,並非偶發性的爭執或衝突。
職場霸凌與一般衝突的差異:
職場霸凌 | 一般職場衝突 | |
---|---|---|
性質 | 持續、重複、惡意 | 單次或偶發 |
目的 | 故意傷害或排擠 | 解決分歧 |
結果 | 影響受害者身心健康 | 促進溝通或成長 |
參考資料:
台灣勞動部職場霸凌防制指引
常見的職場霸凌型態
在台灣的工作環境中,職場霸凌型態多元,以下為最常見的幾種:
1. 言語羞辱與貶低
- 公開指責:主管或同事在會議、群組中公開批評個人,讓對方難堪。
- 嘲諷或挖苦:以戲謔、諷刺語氣談論對方表現或個人特質。
- 謠言中傷:私下散播不實言論,損害受害者名譽。
2. 行為孤立與排擠
- 排除在外:刻意不邀請受害者參與部門聚會、討論、決策。
- 集體冷漠:同事間一致對受害者冷淡、拒絕互動。
3. 工作壓榨與打壓
- 惡意分配工作:故意分派過重或無法完成的任務,讓對方難以達標。
- 故意刁難:對受害者的工作成果雞蛋裡挑骨頭,無理要求重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