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快速解答】刑事和解是什麼?
刑事和解,是指在刑事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(被告)與被害人,透過雙方協商達成賠償、道歉、修復關係等協議,經檢察官或法院認可後,作為量刑減輕、緩刑甚至不起訴的重要依據。這個制度在台灣司法實務中逐漸受到重視,尤其是在輕罪或家事、交通、毆打等案件中,減少訴訟、修復社會關係有明顯成效。

刑事和解案例開場:小明的經歷

小明在台北因交通糾紛與對方發生推擠,雙方互告傷害。案件進入警局後,警方建議雙方嘗試「刑事和解」。小明一頭霧水,心想:「這到底是什麼?和解了是不是代表不用被起訴?有什麼風險?金額要怎麼談?如果對方獅子大開口怎麼辦?」

這些困惑,正是台灣多數民眾遇到刑事案件時最常見的問題。本文將以台灣角度,結合司法實務與專業經驗,深入剖析刑事和解的全貌,並用常見Q&A、清單、表格,讓你一讀就懂。

什麼是刑事和解?台灣法律下的定義與特色

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據

台灣刑事和解,主要依據《刑事訴訟法》第455-10條(自訴案件之和解)、第253條之1(不起訴處分時的和解)、第61條(緩刑時的和解)等相關規定。其核心精神是「修復式正義」,讓被告與被害人有機會直接對話、弭平傷痕,社會秩序得以早日回復。

刑事和解與民事和解差異

分類刑事和解民事和解
目的修復犯罪傷害,影響刑事處分處理財產、債務等民事爭議
法律依據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
是否影響刑責可能減刑、緩刑、不起訴不影響刑責
主體被告與被害人原告與被告
是否公開原則上不公開,但可於法院調解席上進行原則上可公開
常見案件傷害、毀損、詐欺、家暴、交通事故債務、契約、損害賠償

關鍵詞分布:刑事和解、台灣刑事和解、和解金額、刑事和解流程、和解效力、刑事案件和解、刑事和解注意事項。

刑事和解流程全解析

許多民眾問:「刑事和解到底怎麼進行?會不會很複雜?」其實,流程並不如想像中困難,以下以台灣在地經驗,整理出刑事和解的具體步驟:

刑事和解的標準流程

  1. 案件進入司法程序
    案件由警察移送地檢署,檢察官決定是否起訴。

  2. 主動或被動提出和解

    • 檢察官/法官提議
    • 當事人主動要求
    • 律師協助溝通
  3. 雙方協商條件

    • 金額:賠償醫藥費、精神損害、財產損失
    • 方式:一次付清、分期
    • 形式:書面協議
  4. 簽訂和解書

    • 雙方親自簽章
    • 律師或第三方見證(可增信賴感)
  5. 報請檢察官或法院認可

    • 檢察官審查
    • 法官認可(若已進入法院)
  6. 和解效力發生

    • 檢察官可酌情「不起訴」或「緩起訴」
    • 法官判決時「量刑從輕」或給予緩刑

刑事和解流程圖(表格化)

流程階段主要參與者內容說明
司法啟動警察、檢察官案件移送、立案
和解提議被告/被害人、律師、檢察官/法官雙方或司法機關建議和解
條件協商被告、被害人金額、內容、道歉、賠償方式等
簽訂協議雙方、律師(可選)書面化協議,明確內容
認可程序檢察官/法官送交司法機關認可
生效與執行檢察官/法官

By 比迪

比迪從2009年開始網路創業,並從2023年起專注AI領域,特別是AI輔助創作。有興趣的主題包含創業、管理、理財、健康、生活、保險、汽車等。最後,本文由AI創作,我們不定期會人工審核內容,以確保其真實性。這些文章的目的在於通過對相關問題進行簡潔高效、專業、實用且有價值的回答,讓讀者可以快速的獲取想要知道的資訊,如果你發現文章內容有誤:可發郵件給我們修正。如果AI文章內容將貴公司的資訊寫錯,文章下架請求請來信(商務合作業配亦同):service@whbydcc.com

發佈留言